历史的回眸
东周时期,礼乐崩坏的局面正式拉开序幕,而其背后的根源正是周平王的行为。天子的无德引发了诸侯们的效仿,继而导致了各诸侯国的纷乱不止,其中最为惨烈的便是春秋时期晋国的“六世之乱”。这一场内乱的漩涡深深撕裂了晋国,五位国君相继被杀,最后,晋国的宗室内讧最终以小宗曲沃的胜利终结,大宗晋国的统治由此宣告终结,这一历史事件也成为了“曲沃代晋”广为流传的故事。
晋穆侯有两个儿子。长子名叫仇,他的名字来源于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——当穆侯伐条时惨败归来,仇的诞生被赋予了纪念这次失败的象征,所以父亲为他取名“仇”。三年后,穆侯在千亩之地大获全胜,恰逢次子出生,于是给他取名“成师”。这两个名字虽别具意味,却违反了周礼的传统,甚至晋国的臣子师服也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,认为这一命名背离了嫡庶之道,预示着国家的混乱。尽管当时没有人重视师服的警告,但五十七年后,这一预言终于成真。
展开剩余76%随着晋穆侯的去世,晋国的局势也走向了动荡。穆侯的弟弟殇叔虽年长,但他凭借深厚的政治手腕,得以在内政上拉拢贵族,而在外,他又通过不断向周宣王示忠,获得了外部支持。因此,穆侯一死,殇叔迅速控制了朝堂,迫使太子仇流亡至齐国。而殇叔借此机会登上了晋侯的宝座,但三年后,周宣王被杀,周王室失去支持。殇叔的地位因此变得岌岌可危,最终被太子仇反攻倒算,仇回国报仇,亲手斩杀叔父,登基称晋文侯。
晋文侯在位超过三十年,然而史书对他的记载寥寥无几。唯独提到,他在二十一年间曾亲手杀死了周携王,凭此得到了周平王的嘉奖,而平王更为此作《文侯之浩》以表彰他。然而,晋文侯的其他事迹几乎没有记载。文侯去世后,其子晋昭侯继位。晋昭侯深知文侯的弟弟桓叔,即成师在晋国深得民心,于是出于对殇叔故事重演的担忧,将桓叔封至曲沃。此举引起了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,因为曲沃不仅比晋国的都城翼城更为富庶、人口众多,而且还是晋国的粮食主产地。把这座重要的城市交给桓叔,显然对国君不利。然而,晋昭侯不为所动,坚决将曲沃封给了桓叔,结果这项分封政策也揭开了六世之乱的序幕。
来到曲沃后,桓叔成师得到了晋国著名贤臣栾宾的支持,使得曲沃的势力迅速壮大。而晋昭侯则在朝政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,国事也因内忧外患而逐渐衰弱。昭侯七年,大臣潘父与桓叔暗中勾结,最终被人揭发。没想到潘父竟联合了翼城内支持桓叔的大臣,共同弑杀昭侯,并派人到曲沃迎立成师为晋侯。然而,桓叔带领大军未及到达城下,便传来了潘父被杀的消息,晋国大臣们已经选择了昭侯之子晋孝侯为新君。桓叔虽带兵攻打翼城,却未能攻下,最终只得退回曲沃,第一回合桓叔未能成功,但却失去了自己的侄子。
八年后,桓叔病逝,儿子庄伯继位,继续谋划攻取晋国的都城翼城。晋孝侯十五年,庄伯重新发动了对翼城的攻势,最终使晋孝侯战死疆场。然而,庄伯依然未能攻入城内,晋国的贵族们拥立了孝侯的儿子即位,即晋鄂侯。庄伯此时意识到天时地利人和并不在自己这边,选择了再次退兵。这是双方第二回合的较量,晋国的大宗又一次失去了国君。
接下来的六年,庄伯保持沉默,暗中积蓄力量。而晋鄂侯在位期间突然暴死,死因不明,晋国再度陷入混乱。庄伯终于迎来了机会,带领大军再次进攻翼城,并成功占领了都城。没想到的是,这一行为引发了周桓王的愤怒,周桓王命令虢国出兵讨伐曲沃庄伯。当时,虢国的实力已远超晋国,庄伯面对压境的大军,只得再次退回曲沃,这一回合也以曲沃的退却告终。
随着晋国的内部动荡不断升级,新的晋国君主晋鄂侯之子晋哀侯继位,开始了与曲沃的第三回较量。在晋哀侯的二年,曲沃庄伯死于病重,庄伯的儿子武公继位,并开始联合戎狄等外部势力再次向翼城发起进攻。经过数年的攻防,武公终于攻破了都城,并亲手杀死晋哀侯。武公本欲自立为晋侯,但城内的晋国贵族们却屡次发动起义,最终使得武公不得不让位给晋哀侯的儿子,称其为小子侯,自己则暂时退回曲沃。
然而,这并非真正的结束。小子侯刚刚长大,便被武公招至曲沃并被弑杀。这一举动再次激怒了周天子,周桓王命令虢国联合梁、芮、荀、贾四国出兵讨伐曲沃。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局势,曲沃武公只能再次放弃代晋的计划,退回老家。这便是双方第四回合的较量,曲沃再次以失败告终。
虽然晋国的大宗没有立即灭亡,但多次的战乱使得翼城的危机愈加显著,晋国的未来一片迷茫。最终,晋侯缗继位为晋国国君,却也逃不过历史的车轮。七年后,周桓王去世,晋国失去了最后一块保护伞。曲沃武公趁势而起,轻松进入翼城,杀死了晋侯缗,并通过重金贿赂新任周王周僖王。处于困境中的周王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,正式封曲沃武公为晋侯,标志着历时六十年的“曲沃代晋”事件终于宣告结束。
发布于:天津市哪个股票配资网好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